立春,為廿四節(jié)氣之首,又名正月節(jié)、歲節(jié)等。遠古時期,先民們憑借超凡的智慧與敏銳的洞察力,在長期生產生活中,精準捕捉到了天地間陰陽交泰的規(guī)律。他們仰望星漢,俯察物候,于萬千變化中厘定了立春這一意義非凡的時刻。立春為一年的生活拉開序幕,承載著人們對豐收的期盼,成為華夏文明農耕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。立春之日,人們往往以種種莊重而溫馨的儀式,迎接春天的到來。
節(jié)氣歲首,一閏逢“雙春”
一歲之中,春夏秋冬四季更迭,每季三月,每月蘊含兩個節(jié)氣,共計廿四節(jié)氣,精準映射自然節(jié)律的微妙變化,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。伴隨歲月變遷,廿四節(jié)氣被納入農歷體系,成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其中,“歲首”特指立春,標志著新歲的開始,承載著世代先民對五谷豐登的深切祈愿。在那個以農為本的時代,立春不僅是季節(jié)更迭的象征,更是全年農業(yè)生產的關鍵節(jié)點。
中國古代對時間的認知蘊含智慧,從日月運行中提煉出農歷,巧妙融入自然法則。特殊年景如“無春年”與“雙春年”并非年年有之。然而2025年恰逢雙春年,即一年之內兩次立春,首次在農歷正月初六(公歷2月3日),因閏六月而延長的農歷年,使得第二次立春落于農歷臘月十七(公歷2026年2月4日)。雙春年被視為吉祥之征,寓意“好事成雙”,常被認為是舉辦大事的吉利年份,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。
打春牛,祈豐年
到了立春這一天,古代封建統(tǒng)治者會親自帶領著諸侯群臣,到郊外去迎春,以祈求新年新氣象,風調雨順。后來,這種活動漸漸地傳至民間,成為全國普及的迎春活動。古時,鑼鼓隊、儀仗隊在前,巨型春牛塑像隨后,邊行邊舞,鑼鼓鞭炮齊響,隊伍壯觀,游遍村巷。至檢閱場時,由地方官入春棚,舉行報春儀式。報子上臺,執(zhí)彩旗,依次報“風調雨順”“五谷豐登”“國泰民安”,群眾響應,報者得賞。游春畢,即為踏青之始,至端午皆為佳期。
當然,除了官方的慶典活動,在民間還有許多的習俗活動,比如“打春”。民間立春日有“鞭打春牛”儀式,以泥土塑春牛,內填五谷,叩拜后打碎,眾人爭搶谷粒與碎片,祈愿豐收。還有一種儀式是人扮作芒神,用纏有紅絲綢的鞭子打春牛三下,寓意打走春牛的惰性,提醒人們春天到了,該要春耕播種了。"打春"承載著人們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生命的尊重,先民們借此祈求風調雨順、五谷豐登,同時在心靈深處播下勤勞與希望的種子。
食春盤,迎接一年好光景
“立春”吃“春盤”迎新,是中國從古代就有的習俗。古人早知“生機飲食”的妙法,而且還融合五行相生之理,實踐“天人合一”的保健妙方,如同現(xiàn)代的生菜沙拉一般流行。春盤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魏時期的“五辛盤”,通常由五種帶有辛味的蔬菜組成,象征著萬象更新,寓意新一年的開始。在立春之日,親朋好友之間還會互相贈送春盤,共同分享新歲到來的滿心歡喜。
北宋文學家蘇軾將春盤視為春日中的“掌中寶”。“雪沫乳花浮午盞,蓼茸蒿筍試春盤。人間有味是清歡。”在蘇軾的心中,春盤占據春日美食的半邊天,就連迎客送友也必定少不了春盤。“春日春盤細生菜,忽憶兩京梅發(fā)時”,杜甫的詩句描繪了吃春盤的細節(jié)場景,表達了他對往昔美好歲月的懷念。
雙春年的獨特韻律,攜帶著滿滿的美好寓意翩然而至,與乙巳蛇年中蛇文化所象征的靈動智慧交相輝映,為2025年農歷新年首個節(jié)氣立春平添了無限遐想與憧憬。在這春光爛漫、希望勃發(fā)的時節(jié),人們以各自獨特而富有意趣的方式,熱切地迎接春天的腳步,抒發(fā)心靈深處那份對美好生活的期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