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更新于2022-06-02 19:43:49
5473
閱讀
3
回復
“老根說字”與“老馬識途”
金 新
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王立根的“老根說字”《海峽都市報》專欄文章匯集成書前,在互聯網上曾陸續(xù)拜讀過,伊始,腦海里蹦出的一個成語居然是“老馬識途”。
改革開放以來,各地的語文試題越來越趨向精細化。這種精細化題型源于舶來品標準化考試,比較適合表音文字,但之于中文這樣的表意文字則“水土不服”。
人稱“漢語言學之父”的趙元任有一篇被《不列顛百科全書》收集在有關中國語言項內的奇文:“石室詩士施氏,嗜獅,誓食十獅。施氏時時適市視獅。十時,適十獅市。是時,適施氏適市。施氏視十獅,恃矢勢,使是十獅逝世。氏拾是十獅尸,適石室。石室濕,施氏使侍拭石室。石室拭,施氏始試食十獅尸。食時,始識十獅實十石獅尸。試釋是事。”  
《施氏食獅史》作為淺近文言文,限制性地使用一組音同形異的文字來行文,意在說明漢字“以形表意”的特點。蓋因這段短文必須用書面語才說得清楚,口頭語根本無法直接準確表述同音語句的意思。
“以形表意”之漢字系音形義結合體,“一字一世界,一字一浮生”,具有內在的思維邏輯性。但在“語文教學就是語言訓練”的導向下,中小學語文教學割裂漢字音形義而標準化命題,死記音、硬記形、強記義,題海泛濫,基礎知識考試成了莘莘學子的人生苦役。
其實,“語文教學更應是思維訓練”!
漢語訓詁學有音訓、形訓、義訓之說。如何通過語音分析詞義,如何通過字形尋求詞義,如何通過實際使用理解詞義,換言之因聲求義、以形索義、直陳詞義,乃古之所謂“小學”之大道也。
“烈士暮年”之老根的感嘆實屬經驗之談:“中華文化歷史悠久,內涵豐富,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數量眾多,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非漢字莫屬。中國漢字,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血脈和歷史,還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和智慧。中國傳統(tǒng)的語文教學總是先從識字入手,或通過造字之法來解說,或從本意生動地引申出他意,或闡明同義字的區(qū)別,或由解字而引出典故,或結合生活現象說理。像《文字蒙求》《說文解字》之類的書,雖是識字卻‘以諸童心境融徹,口說了然為度’。由形到法,由字到典,所含內容卻包羅萬象,讀之有趣?上н@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法失傳也久矣。”
語文教學的“語言訓練”與“思維訓練“的本質區(qū)別在于:前者常常制造出“為文造情”的應試胚子,后者往往培養(yǎng)出“為情造文”的素質才子或才女。以華麗的語言表達平庸的思想,近似駝背穿著一套名牌西裝招搖過市而令人捧腹抑或厭惡!
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桓公伐孤竹,春往冬反,迷惑失,道。管仲曰:‘老馬之智可用也。’乃放老馬而隨之,遂得道。”
竊以為,“老根說字”無異于“老馬之智”,在當代中學語文教學不幸迷津于悠悠華夏國學之際,“得”閩派語文之“道”而重拾經典語文教學方法,用輕松幽默的語調對漢字進行全方位的講解。
古人吟誦“老馬識途”之詩句良多:杜子美“老馬夜知道,蒼鷹饑著人”,毛澤民(毛滂)“請同韶濩公勿疑,老馬由來識途久”,陸務觀“老馬漫知路,鈍錐寧出囊”,錢受之“櫪中馬老空知道,爨下車勞枉作薪”,趙云崧“老始識涂輸早見,貧堪鑿壁借余明”,黃漢鏞“馬因識路真疲路,蟬到吞聲尚有聲”,黃公度“謂我識涂馬,招我來咨諏”……
何也?
富于經驗并堪為先導之“老馬識途”,實在是知識分子且良知者的高標!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匆匆于2017年6月15日11時39分
 
 轉自金新博客:“老根說字”與“老馬識途”
 
  • 人贊過
查看更多
相關推薦
回復(3)
超級版主 發(fā)表于2017-06-16 10:08:21

感謝分享
V14 發(fā)表于2022-06-02 19:43:49

金新老師

快速回帖 使用(可批量傳圖、插入視頻等)

表情
新用戶注冊
  Ctrl + Enter 快速發(fā)布
 

 19